如何准确诊断胸椎管狭窄?丨误诊原因分析
2024-01-22浏览:

原标题:胸椎管狭窄症的误诊及鉴别要点


胸椎管狭窄症的定义:



临床表现


下肢感觉异常:

  • 麻木、感觉迟钝、

  • 脚踩棉花感

  • 感觉平面的出现


下肢肌力异常 :

  • 无力,行走困难

  • 下肢肌张力增高 、肌紧张

  • 折刀样痉挛


神经反射异常 :

  • 膝跳反射活跃或亢进

  • 膝 、踝 阵挛,巴氏征阳性

  • 神经根刺激、疼痛

  • 脊髓 、马尾循环障碍 ,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

  • 括约肌功能障碍 ,二便困难


诊断


  • 定性诊断:详细询问病史及查体,判定症状和体征是否与胸脊髓损害有关。

  • 定位诊断:判定导致临床症状的责任病变、分析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所见是否存在明确对应关系。

  • CT/MRI:判定病变的类别、部位、范围、脊髓压迫的程度

  • 各节段 病变的病理分型


病史


  • 年龄多在 40 岁以上、隐匿起病,逐渐加重

  • 疼痛不明显:胸椎 OLF 和 OPLL 是由于韧带逐渐肥厚、骨化而引起的慢性脊髓压迫性疾病

  • 疼痛明显:胸椎间盘突出症最常见的症状

  • 早期出现:脊髓源性间歇性跛行,行走一段距离后,下肢无力、发僵、发沉、不灵活,休息片刻又可继续行走

  • 病情进展:出现踩棉花感、行走困难、躯干及下肢麻木与束带感、大小便困难、尿潴留或失禁、性功能障碍


体征


  • 胸段狭窄:(上运动神经元性损害为主)躯干、下肢感觉障碍,下肢肌力减弱,肌张力升高,膝、跟腱反射亢进、病理征阳性、

  • 胸腰段狭窄: (下运动神经元性损害为主) 广泛下肢肌肉萎缩,肌张力下降,膝、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,无病理征,脊髓上、下运动神经元性损害,(既有肌张力下降,又有病理征阳性)。


X线片


  • 胸椎退变(阳性率较低)

  • 关节突肥大

  • 椎体骨赘形成

  • 椎间隙狭窄

  • 椎间孔可见钩形或鸟嘴状高密度影,分为:

棘状型(65.5%)

鸟嘴型(17.7%)

结节型(8.4%)

线样型(8.4%)

  • 多节段黄韧带、后纵韧带、前纵韧带骨化引起节段性狭窄



  • 经济、方便、快捷、必须

  • 利于术中定位

  • 颈胸段椎管狭窄应查颈椎正、侧位 X 线片

  • 下胸椎或胸腰段狭窄应查腰椎正、侧位 X 线片

  • 仅能发现不到50%的OLF或OPLL病变

  • 椎体楔形变或Scheuermann病,可能有椎间盘突出

  • DISH、强直性脊柱炎、氟骨症,可能有OLF

  • 下颈椎连续性OPLL,可能有胸椎OLF


MRI


  • 是确诊胸椎管狭窄症最为有效的辅助检查方法

  • 可清楚显示整个胸椎病变、部位、病因、压迫程度、脊髓损害情况

  • 临床上有10%以上的胸椎管狭窄症的病例是在接受颈椎或腰椎MRI检查时“偶然”发现了OLF或胸椎椎间盘突出



  • 影像学分型(孤立型、连续型、跳跃型)

  • 病理分型(成熟型、非成熟型)

  • 成熟型:骨化块为极低信号(黑色)

  • 非成熟型:低信号、等信号或高信号(相对于脊髓内部信号)

  • 各节段椎管侵占比例

  • 脊髓受压程度(I~IV 度)

  • 脊髓信号有无异常


CT


  • 病变局部重点检查为手术治疗提供有效信息

  • 可清晰显示骨性椎管及骨化韧带的结构



  • 明确胸椎间盘突出是否合并纤维环骨化或 椎体后缘离断

  • 明确各节段黄韧带骨化或后纵韧带骨化块的形态和尺寸

  • 明确硬膜囊或脊髓受压程度

  • CT 值测定:骨化块内部的密度特征可以推断其病理分型(均匀高密度、密度高低不均、均匀低密度)

  • 成熟型骨化:骨化块均匀高密度

  • 非成熟型骨化:密度高度不均或均匀低密度


周方,党耕町,胸椎黄韧带骨化影像学与病理学对照研究,中华骨科杂志,2004 24(6)346~349


CT平扫+矢状位重建


  • 进一步明确各病理因素的形态特征,为临床诊断和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参考

  • 连续型或跳跃型胸椎黄韧带骨化、后纵韧带骨化

  • 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


胸椎管狭窄容易漏诊原因


  • MRI及CT影像诊断直观

  • MRI常规分解剖部位投照

  • 胸椎管狭窄发病隐匿

  • 影像学表现颈椎管狭窄或腰椎管狭窄

  • 胸椎管狭窄容易被忽略


病例1:误诊腰椎管狭窄症


  • 男性,67岁,间歇性跛行三年,加重一月余,双下肢无力,偶有抽搐,门诊诊断腰椎管狭窄症入院

  • 入院查体:躯干及双下肢感觉无异常,下肢肌张力增高,双膝腱反射亢进,巴氏征阳性,临床症状与影像表现不符!



  • 进一步检查胸椎MRI,发现下胸椎狭窄

  • 诊断胸椎管狭窄症,行手术减压

  • 术后临床症状好转



胸椎管狭窄与腰椎管狭窄的鉴别要点


  • 腰椎管狭窄:下运动神经元损害,大多数有明显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,腰椎屈曲位时症状减轻

  • 胸腰段椎管狭窄:下运动神经元损害更为广泛,常混合有部分上运动神经元损害表现,有脊髓源性间歇跛行


病例2:颈椎病漏诊胸椎管狭窄


  • 女性,56岁,主诉行走不稳踩棉感2年,加重半月余

  • 查体:双上肢感觉、肌力均正常,Hoffman 征可疑阳性,躯干自剑突以远感觉减退,双下肢肌力Ⅳ级,双侧跟腱反射亢进,双侧巴氏征阳性,入院诊断脊髓型颈椎病,

  • 颈椎MRI发现上胸椎也有狭窄表现



  • 追加胸椎MRI发现多节段胸椎管狭窄

  • 结合临床症状考虑胸椎管狭窄症为主要诊断

  • 胸椎管减压治疗后效果显著



与脊髓型颈椎病的鉴别要点


  • 约 40%的胸椎管狭窄症合并颈椎病

  • 胸椎管狭窄症要高度关注其上肢功能状态和体征,必要时行颈椎 MRI 检查

  • 脊髓型颈椎病:四肢麻木、无力,下肢症状重于上肢

  • 胸椎管狭窄症:仅有下肢症状,下肢症状显著重于上肢


病例3:腰椎结核漏诊胸椎管狭窄


  • 女,61岁,腰背部疼痛10个月,伴左小腿外侧放射性疼痛, 曾多次在当地医院就诊,诊断为腰5骶1结核,给予抗痨治疗,但临床症状无缓解,反而有逐渐加重趋势,门诊以腰5骶1结核收住院拟手术治疗。

  • 入院后查体:双下肢生理反射正常,病理征未引出。影像表现与临床症状不十分符合。

  • 进一步查体,腰椎屈曲后小腿外侧疼痛加重,下胸椎有叩痛不伴放射。



  • 追加胸椎MRI发现下胸椎10-12存在狭窄,结合临床症状判定责任节段在下胸段,手术减压效果良好。



病例4:顽固性腹痛漏诊胸椎管狭窄


  • 女性,45岁,主诉顽固性腹痛,双下肢行走不稳3年,3年来就诊于普外及消化内科,行胃镜、肠镜检查均未见异常,忽略了下肢症状

  • 查体:双下肢腱反射亢进,巴氏征阳性。

  • 影像学提示胸椎多节段椎管狭窄,行胸椎减压手术后腹痛症状消失



疑似胸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表现(只需符合下列任一条件)


  • 双侧或单侧下肢沉、僵、行走不稳,且上肢无不适者

  • 双侧或单侧下肢脊髓源性间歇性跛行,且上肢无不适者

  • 双侧或单侧下肢弥漫性麻木、疼痛者

  • 体格检查发现下肢呈上运动神经元损害而上肢正常

  • 体格检查发现下肢呈上、下运动神经元混合性损害者

  • 诊为颈椎病(脊髓型),但下肢症状严重而上肢症状轻微者(参考标准:JOA 评分上肢构成比>36%)

  • 诊为颈椎病(脊髓型)并行颈椎手术治疗,术后 3 个月以上其上肢症状明显缓解而下肢症状不缓解或进行性加重者

  • 诊为 DISH、氟骨症、强直性脊柱炎或颈椎存在连续型后纵韧带骨化者

  • 存在胸腹部束带感或沿肋间神经分布的胸壁疼痛者



胸椎管狭窄症诊断流程